當前位置: 首頁 / 數據發布 / 統計年報

      2020年南通市通州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發布時間: 2021-04-15 16:18:58
      信息來源: 南通市通州區統計局
      【字體:

      2020年是通州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疫情的沖擊,全區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比蝿?,經濟運行趨穩向好,產業發展量質齊升,美麗通州顏值更靚,民生福祉不斷增進,社會大局安定有序,黨的建設持續加強。全區上下以“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擔當,深化“強富美高”新通州建設,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一、綜合

      2020年,初步核算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62.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4.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3.4億元,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731.6億元,增長4.2%;第三產業增加值667.5億元,增長5.2%。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上年的4.3:51.9:43.8調整為4.3:50.1:45.6。

      2020年,全年新增私營企業5510戶,注冊資本228.8億元;新注冊個體工商戶21451戶,注冊資金21.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民營經濟產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67.5%,民營經濟入庫稅金占全部稅收比重為82.9%。

      2020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人數0.1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1.75%。新增高技能人才1261人,新增技師高級技師671人。

      2020年,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38.4億元,增長8.3%,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38.6%,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7.4%,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1.2%,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餐費收入增長37.5%。規模以上服務業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26.2%。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2020年末,全區戶籍人口125.0萬人,比上年下降2.93‰。全年出生8404人,出生率6.71‰,出生嬰兒性別比(以女性為1)為1.02:1;死亡人口12631人,死亡率10.09‰;自然增長率-3.38‰。

      根據住戶抽樣調查,2020年全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87元,增長5.9%。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453元,增加2295元,增長4.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84元,增加1938元,增長7.5%。城鄉居民收入比(以農村居民為1)為1.96:1。

      2020年,全區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3991元,下降1.3%。其中,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7092元,增長1.3%;人均衣著消費支出1357元,下降9.0%;人均居住消費支出4317元,增長8.4%;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1542元,增長6.4%;人均交通通信消費支出3885元,下降4.6%;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3494元,下降8.5%;人均醫療保健支出1506元,下降6.3%;人均其他用品和服務消費支出798元,下降9.6%。

      2020年,全區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9.4萬人、17.4萬人、15.2萬人;全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9.7萬人,領取養老金人數28萬人,續保率達93.1%。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從每人每月234元提高到253元。全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74.3萬人,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25.5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員20.2萬人。全年為302961人次病患支付醫療救助金3614萬元。

      2020年,城鄉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710元,比上年提高30元,實現城鄉低保保障標準一體化,與南通市主城區接軌。農村特困供養對象供養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040元,與上年發放標準一致。城市特困供養對象供養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2025元,比上年提高185元。集中和散居孤兒基本生活養育標準分別提高至每人每月2650元和1855元,比上年提高450元和355元。全年發放各類生活救助款24267萬元(含城鄉低保特困供養9952萬元、殘疾人兩項補貼12783萬元、物價補貼1301萬元、困境未成年人分類保障231萬元)。區慈善基金會全年募集善款1843萬元,發放善款1138萬元。全年累計成立登記社會組織17家。全區共有律師事務所11家,設有公職律師辦公室56個;共有律師275名,其中執業律師184名,公職律師82名,公司律師5名,兼職律師4名。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116人。全區13個市級經濟薄弱村集體收入均超過50萬元,全部實現脫貧。

      三、農林牧漁業

      2020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增長6.0%。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13.7萬畝,增長0.7%;綜合畝產443公斤,增長0.2%;糧食總產量50.4萬噸,增長0.9%;油料作物播種面積22.1萬畝,下降2.7%;綜合畝產222公斤,與去年持平;油料總產量4.9萬噸,下降3.1%;棉花播種面積0.1萬畝,下降62.7%;畝產76公斤,下降16.5%;棉花總產量87噸,下降68.9%。生豬年末存欄9.0萬頭,增長128.0%;家禽年末存欄207.8萬羽,下降2.5%;山羊存欄11.6萬只,增長34.5%。全區水產品產量9305噸,增長3.0%。其中,淡水養殖產量8572噸,增長2.9%;內河捕撈產量733噸,增長3.2%。

               表1  2020年主要農產品產量情況

      產品名稱

      計量單位

      產量

      比上年增長(%)

      糧食

      萬噸

      50.4

      0.9

      油料

      萬噸

      4.9

      -3.1

      棉花

      87

      -68.9

      水產品

      9305

      3.0

      2020年,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50.1萬千瓦,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7.5%,特色農業機械化率達51.5%。農機化總投入7595萬元,其中,農業機械購置4794萬元。完成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創建,新建省內首家無人農機示范試驗基地。

      全區開工新建各類農業重大項目30個,其中投資額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25個,投資額1億元以上的項目5個,計劃總投資14.2億元,實際完成投資12.6億元。設施農業面積達19.0萬畝,建成各類農業園區7個,省級菜籃子工程萬畝蔬菜基地2個。累計建成省級休閑農業精品示范村4個。新增家庭農場13家,累計387家,其中新增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2家,累計46家。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現有22家。新增農業產業化聯合體3家,累計建成8家,其中累計建成省級示范聯合體3家。累計建成省級主題創意農園3家。累計建成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3個。新增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家,成功培育江蘇休閑旅游農業四星級精品企業1家,新增新型合作農場11家,累計40家,經營面積達1.8萬畝,江蘇碧護創業創新孵化實訓基地獲評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孵化實訓基地。2020年,全區207個村資產總額25.6億元,經營性資產9.1億元。實現集體收入2.8億元,村均134萬元。

      2020年,全區新建和提檔升級高標準農田2.6萬畝,項目總投資9000萬元,新建泵站30座、渠道71公里、機耕橋9座、機耕路57.6公里、河道整治41公里、土地平整8064畝、農機倉庫3座,烘干房1座,曬場1415平方米。通過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項目,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2平方公里,疏浚等級河道120條(段),清淤土方93.9萬方,整治溝塘225個土方64.7萬方,改造農橋14座。

      四、工業和建筑業

      2020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增長4.1%。其中,船舶海工產業增長23.0%,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長23.8%,汽車零部件產業增長17.2%,智能裝備產業增長7.0%,新材料產業增長11.3%,高端紡織產業增長7.2%。

      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3.1%;利潤總額下降1.1%;財務費用增長40.8%;平均資產負債率53.2%,上升0.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分別為4.0%、4.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97.3%。

      2020年,全區新增省級示范智能車間2家、市級示范智能車間5家,累計建成市級示范智能車間22家。新增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的企業18家;星級上云企業32家;獲評2020年南通市工業互聯網(互聯網+制造業)融合創新試點示范企業11家;新認定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1家。

      2020年,建筑業增加值126.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2.4%。建筑業總產值增長7.2%;房屋施工面積19042.5萬平方米,增長10.6%;房屋竣工面積6326.9萬平方米,增長32.8%。

      五、固定資產投資

      2020年,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下降100.0%,第二、第三產業分別增長12.0%、5.3%。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87個,完成投資增長20.2%。在建10億元以上項目35個,增長16.7%,完成投資增長8.1%。

      2020年,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3.8%,高于全部投資增幅4.9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18.8%,比上年提升0.8個百分點。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28.0%,拉動全部投資增長2.5個百分點。分行業看,13個高技術行業中有6個行業實現正增長,其中,“醫藥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航空航天器修理業”、“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增長較快,增幅均超過40%。

      2020年,全區在建10億元以上項目個數為35個,增長16.7%,完成投資增長8.1%。已開工省級重大項目3個,已開工市級重大項目2個。

      六、服務業

      2020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0.1%。全社會批發和零售業銷售額增長8.6%,全社會住宿和餐飲業營業下降5.0%。全區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42.2%。2020年,全區各類房屋(含安置房)銷售面積264.2萬平方米,增長22.9%,其中,住宅銷售面積228.9萬平方米,增長12.1%。2020年末,全區商品房待售面積68.7萬平方米,增長8.7%。

      2020年末,全區擁有省級旅游度假區1家,國家4A級景區1家,國家3A級景區1家,國家2A級景區1家,省五星級鄉村旅游區1家,省四星級鄉村旅游區2家,省三星級鄉村旅游區3家,省級自駕游基地1家,全國工業旅游示范區1家,省工業旅游區(點)3家。

      七、對外經濟

      2020年,全區實現進出口總額264.3億元,增長10.4%。其中,出口總額228.2億元,增長14.5%;進口總額36.1億元,下降9.9%。全年貿易順差192.2億元,比上年擴大26.7億元。

               表2  2020年出口貿易方式及出口地分類情況

      名 稱

      總量(萬元)

      比上年增長(%)

      出口總額

      2282071

      14.5

      #三資企業

      716927

      1.7

      私營企業

      1556082

      22.0

      #一般貿易

      1891270

      17.2

      加工貿易

      314212

      -4.1

      #機電產品

      889096

      43.1

      高新技術產品

      202135

      372.1

      農產品

      8442

      2.5

      #船舶

      218

      --

      #亞洲

      956965

      8.4

      #東盟

      274762

      30.8

      日本

      217675

      2.6

      歐洲

      319913

      7.4

      #歐盟

      209524

      3.4

      北美洲

      770523

      30.1

      #美國

      730125

      28.6

      拉丁美洲

      102949

      4.3

      2020年,實際到賬外資2.5億美元,新批外商投資項目32個。全區境外投資注冊新設立及增資企業6家,境外中方協議投資總額1151萬美元,下降95.1%。

      2020年,新簽對外承包勞務合同額4967萬美元,下降78.7%;完成對外承包勞務營業額14626萬美元,增長7.8%;新派勞務人員80人,下降92.0%;年末在外勞務人員285人,下降3.4%。

      八、交通運輸、郵政電信和電力業

      2020年,全區公路客運總量247萬人次,下降27.7%;公路貨運總量854萬噸,增長7.2%;水路貨運量580萬噸,增長11.3%。2020年末,全區公路總里程280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6公里、一級公路303公里、二級公路317公里、三級公路191公里、四級公路1861公里,橋梁1359座、48057延米。

      2020年末,全區汽車保有量36.1萬輛,增長22.4%,私家車擁有量31.9萬輛,增長16.4%。

      2020年,完成郵政業務收入3.1億元,增長10.8%;收寄國際、國內函件30.4萬件,下降25.0%;收寄國際、國內包件2141.6萬件,增長68.1%;投送特快專遞85.3萬件,增長22.7%;發送各類報刊雜志1926.5萬份,下降14.8%;年末郵政儲蓄余額180.0億元,增長4.1%。

      2020年末,全區本地固定電話用戶12.4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23萬戶,其中,4G/5G手機用戶89.4萬戶。固定寬帶接入用戶50.6萬戶。

      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67.1億千瓦時,增長5.5%。第一產業用電量0.6億千瓦時;第二產業用電量47.7億千瓦時,其中,工業用電量46.9億千瓦時;第三產業用電量6.9億千瓦時。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2.0億千瓦時。

      九、財政和金融

      2020年,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6.7億元,增長3.5%,其中,稅收收入54.7億元,增長6.3%。稅收收入中:增值稅(50%部分)22.2億元,下降9.1%;企業所得稅(40%部分)7.7億元,增長13.9%;個人所得稅(40%部分)2.0億元,下降7.4%;城市維護建設稅3.2億元,增長4.1%;房產稅2.4億元,下降10.2%;土地增值稅5.4億元,增長35.6%。

      2020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4.3億元,增長9.5%。其中,用于教育、科學技術、社會保障與就業、衛生健康、農林水、住房保障等民生方面的財政支出為96.2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7.4%。

      2020年末,全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971.8億元,比年初增加249.2億元,增長14.5%。其中:個人存款余額1217.6億元,比年初增加122.7億元,增長11.2%。本外幣貸款余額1470.0億元,比年初增加300.5億元,增長25.7%。其中,短期貸款余額551.2億元,比年初減少2.0億元,下降0.4%;中長期貸款余額864.5億元,比年初增加317.8億元。

      十、科學技術和教育

      2020年,全區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2家,2項科技成果獲江蘇省科學技術獎。2020年末,全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301家,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7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國家級眾創空間1家,省級眾創空間2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省級科技企業加速器1家,省級科技創業孵化鏈條試點單位1家,省級科技產業園5家,省級眾創集聚區1個,省級眾創社區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2家。全區新增第21屆中國專利優秀獎2項,江蘇省知識產權戰略推進項目立項1家、通過驗收1家,江蘇省知識產權管理貫標優秀企業1家,通過國家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認證企業28家,通過省貫標績效評價企業4家;國家知識產權優勢示范企業復評10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44.3件。

      2020年,全區擁有幼兒園75所、小學43所、初中24所、高中5所、職業學校1所、特殊學校1所、乒乓球學校1所。幼兒園在園幼兒26796人,小學在校學生57201人,初中在校學生22251人,高中在校學生11022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3847人,特殊學校在校學生256人。全區幼兒園入園率99%,小學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率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9.8%,畢業率100%。全區專任教師高一級學歷占比分別為:高中研究生率12.59%、初中本科率99.82%、職中本科率100%、小學本科率91.34%和幼兒園大專率97.74%。高考高分段人數持續走強,本一率達64%,比上年提高7.8個百分點,實際錄取清北人數7人。中考全區生均總分居全市前列。運鹽河學校建成投用,新開辦2所幼兒園,新增1所教體局直屬幼兒園。實施中小學生眼睛明亮工程,完成10所中小學校474個教室照明系統改造,成功申報“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試點區”。

      十一、文化、衛生和體育

      2020年末,全區共有檔案館2個,共保存檔案24.9萬卷、47.4萬件,其中向社會開放檔案15.5萬卷,區檔案館館藏檔案數字化副本共1556萬頁。全年查檔利用4467人次,調卷5822卷(件),出具檔案證明4077份。全區擁有廣播電視臺1個,數字電視用戶22.3萬戶,高清電視用戶數6.1萬戶。

      2020年末,共有表演團體2個、劇場1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14個。推進“十百千萬”文化惠民工程,全年共組織開展“歡樂江海行”送戲下鄉、“通州之夜”專場文藝演出等200場精品文藝演出,舉辦1100場文體活動,培訓1.2萬名基層文藝愛好者。不斷提升基層綜合文化服務設施,建設38個文化禮堂。

      2020年末,全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79個,其中,醫院、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4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253個。全區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937人,注冊護士2992人。全區擁有醫療標準床位6972張。全年診療病人520.9萬人次,出院病人16.7萬人次。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106.8萬份。

      2020年,我區在全省縣級體育重點工作督查考核中躍居南通市第1名,全省第18名。完成10片嵌入式“市民健身球場”建設,新增智能二代健身路徑2套、籠式足球場2個等健身設施。先后承(協)辦多項重要賽事,開展系列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各類體育競賽活動參與群眾20余萬人次。2020年我區體彩銷量躍居全市第1。全年新增國家級足球特色學校3所、籃球特色學校2所,排球特色學校1所。

      十二、城鄉發展、生態環境

      2020年,全區新增綠地面積46.6公頃(建成區),城市綠化覆蓋率45.0%;日轉供水能力55萬噸,水質綜合指標合格率100%;燃氣普及率、自來水普及率均達100%。全年新增道路照明燈1670盞,新增城市照明總功率265千瓦,線路長度44.5千米。城鎮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94.1%。

      2020年,扎實開展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關?;どa企業18家,其中14家達省驗收標準。實施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程項目58個。全年細顆粒物(PM2.5)日均值31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5%。推進實施水污染防治重點工程7類28項。地表水考核功能區達標率100%,市考以上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市考以上斷面水質優Ⅲ比例100%。29家土壤污染重點監管企業完成自行監測和隱患排查方案的制定,農用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達到92%,全區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共有70家企業安裝有自動監控設施,其中49家與國發平臺聯網,68家與省平臺聯網,共有195家企業安裝了用電監控設施。

      2020年,平均氣溫16.8℃,比上年上升0.3℃。全年發布各類氣象預警65次,啟動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響應8次。

      十三、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

      持續深化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全年排摸涉黑涉惡線索147條,辦結73條,摧毀惡勢力犯罪集團3個、惡勢力犯罪團伙3個,辦結市局交辦重點案件1起,向紀委監委移送“保護傘”線索1條。全年刑事案件破案數、破案率同比分別上升12.4%、2.8%,破獲刑事案件1657起,抓獲刑事作案成員1832人。

      2020年,全區工商貿生產安全亡人事故7起,死亡8人。發生交通運輸事故6起,死亡2人,受傷5人。發生消防火災事故495起,未發生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約850萬元。

      注:

      1.2020年數據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地區生產總值及其分類項目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為實際增長速度;其他指標除特別說明外,按現價計算,為名義增長速度。

      3.部分指標數據因統計口徑調整,較上年不具可比性。

      4.2020年開展第七次人口普查,國家統計局擬于2021年4月發布相關數據。

      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根據江蘇省科技廳和江蘇省統計局聯合下發的《關于發布<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分類目錄>(2018修訂)的通知》(蘇科高發[2018]86號)進行統計,包括航空航天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智能裝備制造業、新材料制造業和新能源制造業。

      6.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根據國家統計局下發的《戰略性信息產業分類(2018)》(國家統計局令第23號)進行統計,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業產業、相關服務業等9大領域。

      7.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范圍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

      8.建筑業統計范圍為有資質的建筑業企業。

      9.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范圍為計劃總投資500萬元及以上建設項目,房地產投資統計范圍為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

      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統計中限額以上單位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企業(單位)、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企業(單位)、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單位)。

      11.規模以上服務業統計范圍為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衛生法人單位。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教育;以及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房地產租賃經營和其他房地產業法人單位。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社會工作法人單位。

      12.教育體育局、科學技術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交通運輸局、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衛生健康委員會、行政審批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相關部門所提供數據不包含原三余鎮;民政局、財政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水利局、農業農村局等相關部門提供數據不包含原三余鎮和張芝山。

      數據來源:

      本公報中城鎮新增就業、登記失業率、社會保障數據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財政數據來自財政局;金融信貸數據來自人民銀行;用電量來自供電公司;公路運輸數據來自交通運輸局;電話用戶、移動互聯網等數據來自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污水處理、建城區綠地率、城建數據來自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貨物進出口、外商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對外勞務合作等數據來自商務局;戶籍人口、民用汽車、交通事故數據來自公安局;郵政業務數據來自郵政公司;最低生活保障數據來自民政局;教育、體育數據來自教育體育局;科技等數據來自科學技術局;專利等數據來自市場監督管理局;藝術表演團體、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旅游等數據來自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檔案數據來自檔案館;廣播電視數據來自融媒體中心和廣電網絡公司;醫療衛生數據來自衛生健康委員會和醫療保障局;環境監測數據來自生態環境局;河道整治等數據來自水利局;農業機械、水產品產量等數據來自農業農村局;私營企業數據來自行政審批局;火災數據來自消防大隊;安全生產數據來自應急管理局;農產品產量、畜牧業和城鄉居民收支等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通州調查隊;其他數據均來自區統計局。

      (責任編輯:葛文鈺)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累計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