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數據發布 / 統計年報

      2004年通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發布時間: 2005-03-07 00:00:00
      信息來源: 統計局
      【字體:

      2004年,在中共通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在應對挑戰中搶抓機遇,在創新實踐中破解難題,全力推進民營經濟、招商引資、農民增收、環境建設四項重點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項預期調控目標,實現了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經濟總量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國民經濟量質并舉、跨越發展,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0.40億元,比上年增長15.8%(按可比價計算,下同),其中一產、二產、三產分別為21.05億元、110億元、69.35億元,分別增長6.0%、19.9%、13.3%,三次產業增加值占比分別為10.5%、54.9%和34.6%,其中工業增加值為98億元,占全部GDP的 48.9%,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人均GDP15701元,比上年增長22.1%,按現行匯率折算達1897美元。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原口徑)16.94億元,比上年增長28.9%,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5.73億元,增長35.6%。
        農林牧漁業
        農業結構調整加快。2004年我市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出臺了扶持農業生產和促進農民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科技興農為抓手,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狠抓糧食安全生產,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全年農業生產增產增收。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34.68億元,比上年增長12.9%。
        糧食生產得到恢復性增長,油菜生產再創歷史新高。糧食面積下降勢頭得到有效遏制,畝產水平大幅提高。2004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120.99萬畝,比上年增加2.54萬畝,增長2.1%,糧食面積占全年總播種面積的比重為59.3%,比上年增加1.5個百分點。全年糧食畝產419公斤,增長5.5%,為歷史最好年份。糧食總產量51萬噸,比上年增長7.7%,糧食生產又進入了一個安全生產期。油菜播種面積穩定,畝產、總產雙超歷史。在近幾年油菜播種面積基本穩定在36萬畝左右的情形下,2004年油菜籽畝產212公斤,總產量7.69萬噸,分別比歷史上最高的2003年增長19.2%和20.0%。
        種植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棉花、藥材面積、產量雙增,其他農作物面積有減。隨著糧食安全生產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實到位和去年農產品市場價格的作用,種植業內部結構發生了變化。2004年全市棉花面積為11.52萬畝,比上年增加1.37萬畝,增長13.5%,棉花畝產84公斤,總產量0.97萬噸,分別增長9.1%和24.0%。藥材種植面積0.91萬畝,比上年增加0.25萬畝,增長37.9%,總產量2484噸,增長10.3%。由于在種植業生產中占主導作用的糧棉油生產的豐產豐收,種植業產值達到19.19億元,增長13.0%。
        畜牧業生產穩中有升,生豬、家禽、羊三大傳統養殖業均有增長。全年生豬飼養量達到73.4萬頭,增長3.4%;家禽1344.28萬羽,增長3.5%;羊63.66萬只,增長8.9%。全年蠶繭產量1820噸,增長2.8%。牧業產值6.68億元,增長18.4%。
        漁業生產持續發展,水產品產量進一步增加。全年水產品總產量4.24萬噸,增長9.8%,可實現產值6.39億元,增長8.4%,其中內陸水產品產值4.84億元,增長8.4%。
      全年投入水利建設資金4507萬元,累計完成土石方1245.75萬立方米。完成河道疏浚77條,清理河道211公里,清泥500.9萬立方米。新增農業機械總動力0.34萬千瓦,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3.35萬千瓦。
        工業
        工業經濟產銷兩旺。工業生產克服電力、能源供應緊張、原材料價格上漲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繼續在較高平臺上快速增長,產銷銜接良好,效益穩步攀升。全市實現工業現價總產值673.06億元,比上年增長52.3%。其中規模工業完成260.38億元,增長33.2%。實現工業產品銷售收入640.28億元,比上年增長59.3%,其中規模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242.14億元,增長38.4%,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為98.5%,增長1.9個百分點。
      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98億元,可比價增幅21.3%,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66.69億元,增長24.6%,實現工業利稅37.22億元,比上年增長40.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18.69億元,增長22.7%。實現工業利潤22.19億元,比上年增長4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12.15億元,增長21.1%。
        工業投入持續強勁增長。全市工業建設項目2294個,計劃總投資119.6億元,超過上年的2倍,完成工作量63.73億元,增長33.8%。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項目完成工作量43.38億元,增長38.7%。項目質量顯著提高。全市1000萬元以上建設項目中,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化工項目分別占項目數和投資額的27.2%和29. 8%。部分重點項目的技術含量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江蘇東源電器集團的KYN-12-40.5系列智能化鎧裝式開關裝備、市銀河面粉公司的專用粉生產線、江蘇中聯科技集團的低壓電極箔生產線、南通江海電容器廠的工業及通信用電容器生產線等項目已列入江蘇省第一批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導向性計劃。
      民營經濟迸發性增長。通過狠抓環境建設、強化政策引導、提高服務水平等舉措,全市民營企業隊伍不斷壯大,資產經營規模迅速擴張。全市民營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656.37億元、產品銷售收入626.54億元、利稅36.65億元、利潤22.01億元,分別增長52.1%、59.3%、42.0%和40.6%。2004年,全市新增個體工商戶35467戶,新增私營企業6086家,新增私營企業注冊資本69.02億元,分別增長8.7倍、8.1倍和8.3倍。
        建筑業
        建筑業穩定發展。全年完成建筑業施工產值173億元,增長59.6%,各類房屋建筑施工面積2211萬平方米,竣工面積895萬平方米。建筑業按施工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4.29萬元/人,比上年增加2.32萬元/人。新獲魯班獎2個,1家企業資質晉升為特級。
        房地產業
        房地產業保持快速發展。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22.27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7.99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繼續升溫。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8.73萬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17.29萬平方米,增長16.6%。
        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持續放緩,宏觀調控初見成效。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84.84億元,增長25.4%。其中,全社會工業投入63.73億元,增長33.8%。規模以上項目完成投資額53.90億元,增長31.6%,其中工業項目完成投資43.38億元,增長38.7%。投資的增速從年初的高位逐月回落到一個平穩合理的發展水平。
        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日益繁榮。隨著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消費能力有效提升。同時,以超市為主要形式的商業業態結構已形成,連鎖經營有了新的拓展,購物環境進一步改善,消費品零售的銷售規模繼續擴大。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60億元,增長16.7%。其中,批發零售業占91.1%,增長15.8%,餐飲業占8.1%,增長31.6%。
        市場建設開創新局面。以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產業集聚,加速推進中國南通家紡城等產業板塊建設。年末擁有各類市場88個。
        市場物價
        物價增長小幅回落,市場價格比較平穩。2004年我市物價水平總體呈持續攀升態勢。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期累計比最高為8月份達104.9,定基比最高為9月份達106,攀至全年頂點。10月份起,由于國家宏觀調控作用及上年物價翹尾影響的消失,各類指數開始回落,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4.2。
        招商引資
        招商引資再創歷史新高。全市新批外商投資項目200個,比上年增長10.5%,投資總額8.5億美元。協議注冊外資5.8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5.8%。注冊外資實際到帳1.24億美元,增長18.1%。全市新批總投資超500萬美元的項目39個,比去年增加11個。外經工作繼續快速增長,完成對外承包合同額5311萬美元,承包勞務完成營業額5688萬美元,分別增長20.2%和41.7%。
       
        對外貿易
        出口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年完成進出口總值7.1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3.6%,其中進口總值1.19億美元,增長6.6%,出口總值5.93億美元,增長40.7%,完成貿易順差4.74億美元。
        金融保險
        存貸款規模進一步擴張。金融系統認真貫徹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應對國家出臺的各項宏觀調控措施,努力增加有效信貸投入,不斷強化金融服務,實現了經濟金融的良性互動。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91.99億元,比年初增加28.81億元,增長17.7%。其中,居民儲蓄存款143.58億元,比年初增加22.74億元,增長18.8%;本外幣貸款余額87.16億元,比年初增加12.47億元,增長16.7%。金融機構存貸比進一步提高,存貸比達到45.4%。貸款主要流向仍然是工業、農業,分別比年初增長15.7%和19.9%,為促進我市工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
        保險業發展加快。全市保險機構保費收入3.99億元,比上年增長11.2%,其中,財產保費收入0.51億元,人壽保費收入3.47億元。全年支付各類賠款0.43億元。
        交通運輸
        交通設施建設加速。圓滿完成金通公路改造和平海公路一期工程建設,海二公路通州段順利竣工;農村公路建設完成市到鎮53公里、鎮到村285公里。維修改造農村危橋459座,列入國家計劃的雙橋套閘(橋)改建工程順利開工。年末公路通車里程已達1260公里。
        交通運輸發展快速。年末全市機動車擁有量4.67萬輛,其中汽車擁有量3.38萬輛,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全社會貨運總量843萬噸,比上年增長10.1 %,其中,陸運721萬噸,水運122萬噸。全社會旅客客運量519萬人,增長42.9%。
        郵電通訊
        郵電通訊事業高速發展。全市郵電業務收入10.33億元,比上年增長44.9%。其中郵政業務收入4932萬元,增長10.1%。移動通訊、互聯網絡、數據通信等新的業務快速發展。年末全市城鄉交換機總容量29.71萬門,固定電話用戶37.75萬戶,增長19.8%;移動電話26.15萬部,增長28.0%。全市電話主線普及率(含移動電話和小靈通)達到48.2線/百人。寬帶網已基本覆蓋城區和主要集鎮。年末登記注冊的因特網用戶達2.6戶,增長20.0%。
        科技
        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健全。新認定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17個,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3家,南通市級星火龍頭企業2家。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52.4億元,比去年增長45.3%。科技進步對工農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年末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為21家,其中,國家級5家,省級14家。
        產學研合作取得新成果。與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合作日益緊密,達成多項合作項目,重大課題取得突破。與上海交通大學建立了公共信息互動機制,與上海知識產權中心、上海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服務中心簽訂了正式合作協議。全年簽訂產學研合作項目55項,已實施19項。其中,江蘇華宇印涂設備集團有限公司與南京理工大學簽約的“先進烘房控制系統”項目已投入批量生產。
        信息化建設邁上新臺階。電子政務、企業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和信息產業等取得新進展。訪問通州信息港政府網站和大眾網站的用戶不斷增加,基本建立了市、鎮、村三級電子政務框架,全市所有行政村(居)都配備電腦上網。
        教育
        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在二甲、三余、平潮三所市屬學校體制改革試點的基礎上,又有4所市屬學校實行改制推行,創辦民辦學校3所。在擴大辦學體制改革試點的同時,積極推行人事制度、課程實驗等改革。
        各類教育全面發展。全市幼兒園71所,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達95.08%;小學117所,在校學生78650人,小學適齡人口入學率、鞏固率均達100%;初中44所,在校學生57123人,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100%;高中12所,在校生20761人,“初升高”比率達85.04%,比上年提高2.87個百分點。高考上線率達98.33%,位居南通各縣(市)區首位,生均總分列江蘇省第五名。
        成人教育繼續發展,全年參加各類技術培訓45.53萬人次。電大、教師進修學校、職教中心等與高等院校聯合舉辦各類成人大專、本科學歷教育等取得長足發展。特殊教育成果得到不斷鞏固。
        文化
        文化事業繁榮昌盛。以文化強市、構建文化運行新機制為目標,一批現代化、高標準文化設施相繼建成使用,在蘇中地區首家通過省首批文化示范市驗收,城區市民廣場榮獲“全國特色文化廣場”榮譽稱號。
        文藝活動百花齊放。舉辦了群眾喜聞樂見、內容豐富的“金猴鬧春”春節系列文化活動、“家寶杯”民營經濟之歌全市音樂大賽、國畫名家邀請展、“五一”大聯歡、稅法宣傳月、“雪碧音樂之旅”巡回演出等活動。成功舉辦了第三屆通州市“江海文化藝術節”和第九屆“通州之夜”廣場文藝演出,組織進行了“獲獎小品專場”和“群文精品調演”,市歌舞團于10月份應邀赴韓國參加了“亞洲僮子戲文化演出”。
        文藝作品佳作頻頻。小品《撿來的手機》榮獲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全國喜劇小品大獎賽節目表演三等獎、最佳作品獎,華東六省一市小品相聲大賽特等獎、江蘇省“五星工程獎”和第二屆社區藝術節金獎。小品《金珠軼事》榮獲第十一屆“中國曹禺戲劇獎·小品小戲獎”銀獎。小品《羅密歐與朱麗葉》入選北京電視臺舉辦的“紀念五四青年節文藝晚會”。小品《兒行千里》和《特殊交警》在中央電視臺“曲苑雜壇”欄目播放。
        衛生與體育
        衛生事業蓬勃發展。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市人民醫院成功改制。6家衛生院實施股權流轉。切實加強公共衛生建設,構建覆蓋全市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鞏固和完善農民大病統籌醫療,全市農民大病統籌醫療參保率為87.6%。年末全市各類醫療機構的病床2700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819人,其中執業醫師946人,執業助理醫師205人。
        體育事業豐富多彩。全年舉辦全民健身活動一百多次,兩名選手參加省農運會獲金、銀、銅牌各一枚,參加南通市健身家庭大賽獲得團體總分第一,成功舉辦第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新建體育單項協會3個。競技體育成績喜人,我市籍運動員1人參加奧運會,7人17次參加全國比賽獲金牌3枚、銀牌6枚、銅牌3枚;代表南通市參加省級各項比賽獲金牌16枚、銀牌9枚、銅牌12枚;在南通市少兒田徑比賽中取得甲組團體總分第一、乙組團體總分第二的成績;分別向省體工隊和省體校輸送優秀運動員各3名,向南通市少體校輸送優秀運動員37名。
        就業與社會保障
        勞動就業工作成效顯著。創新城鄉統籌就業模式,2004年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縣級城鄉統籌就業服務中心。全年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就業659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83%,提供就業崗位24326個,開發就業崗位2050個,新增勞務輸出26507人,幫助困難人員就業1945人,失業人員培訓8690人,培訓農村勞動力26920人,勞保事務代理3050人。加強勞動用工管理,初步建立了勞動保障誠信等級體系。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2004年,全市參加企業養老保險67212人,女工生育保險69918人,基本醫療保險80089人,失業保險76475人,企業職工工傷保險69918人。全年各項保費綜合收繳率為99%。改革征管方式,實現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三費合一”與稅同征。
        人口與生活
        人口總量繼續得到有效控制。繼續推進計劃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加強計生管理培訓,嚴格依法管理,落實政策激勵措施,強化流動人口計生工作。2004年榮獲“全省計劃生育協會工作先進市”、“全省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市”、“全省計生系統作風建設先進單位”、“全省婚育新風進萬家先進單位”。全市計劃生育率達99.5%,育齡婦女措施落實率達99.76%。年末總人口為1271369人,人口自然變動持續7年負增長。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4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32元,人均儲蓄11294元,分別增長14. 8%、12.3%和20.3%。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5217元,增長15.3%。城鄉居民住房條件繼續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4.7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50.9平方米。
        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
        城鄉一體化有序推進。圍繞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城鄉規劃工作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龍頭”作用。組織開展了蘇通大橋工業園區規劃、民營出口加工區規劃、西部沿江開發規劃的編制工作,完成了7個鎮和10個村的規劃編制方案,并對城區進行了科學規劃編制。全力以赴創建國家園林城市,高標準完成了長1600米、寬2米的綠化分隔帶兩條、人行道行道樹的建設,組織開展城區園林式單位、園林式小區創建和驗收。加強城區綠化長效管理工作,完善各項管理工作制度,對綠化實施動態管理。城區綠化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化面積大幅增加。
        全市環境質量穩中有升。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位居全省縣級市前列,發布空氣質量日報360多期,優良率為88.7%。城區飲用水達標率100%。城區交通干道燥聲晝間平均值為66.1分貝,優于規定的標準。煙控區面積進一步擴大,煙控區覆蓋率為100%。
        環境保護工作得到加強,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更趨完善。我市的全國生態示范區創建通過國家級考核驗收,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創建通過省級考核。建成環保鄉鎮2個,建成省級生態村2個。

       

      (責任編輯:成玉)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累計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