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區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按照中央和省市各項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圍繞“四個全面”抓落實,堅定不移抓發展,持之以恒防風險,全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持續穩固發展,“強富美高”新通州建設取得新成績,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日益增強。
一、綜合
2017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69.4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7.9%。按常住人口、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10.24萬元和9.28萬元,按當年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匯率折算分別是1.52萬美元和1.37萬美元。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8.25億元,增長2.1%;第二產業增加值574.46億元,增長7.1%;第三產業增加值536.70億元,增長9.6%。
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上年的5.4:49.5:45.1調整為5.0:49.1:45.9,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0.8個百分點。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209.18億元,增長14.5%,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4.9%,提高1.7個百分點。
2017年,全區城鄉就業形勢穩定,城鎮新增就業9195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人數3589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83%。新增市級創業孵化基地1個;新增省級創業型園區1個,新增省級創業型街道(鄉鎮)1個;通州區金沙街道育才社區喜獲國家級充分就業社區殊榮。全年新增私營企業4211戶,注冊資本388.90億元;新注冊個體工商戶10679戶,注冊資金11.54億元。民營規模工業總產值占全部規模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65.5%,民間投資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82.2%。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2017年末,全區戶籍人口126.06萬人,比上年下降2.85‰。全年出生11095人,出生率8.79‰,出生嬰兒性別比(以女性為1)為1.05:1;死亡人口13045人,死亡率10.33‰;自然增長率-1.54‰。
根據城鄉一體化住戶抽樣調查,全年全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84元,增長9.8%。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66元,增加3626元,增長8.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94元,增加1865元,增長9.4%。城鄉居民收入比(以農村居民為1)為2.036:1。
2017年,全區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0299元,增長8.3%。其中,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5921元,增長1.8%;人均衣著消費支出1253元,增長1.2%;人均居住消費支出3474元,增長15.9%;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1080元,增長5.4%;人均交通通信消費支出3044元,增長16.4%;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3732元,增長9.0%;人均醫療保健支出1200元,增長12.0%;人均其他用品和服務消費支出595元,增長5.8%。
全區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4.85萬人、97.76萬人、14.01萬人、12.42萬人和9.74萬人;2017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1萬人,領取養老金人數28.84萬人,續保率達96.39%。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參保率均達98%以上。
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每人每月640元、600元,分別比上年提高20元和70元。農村五保對象供養標準提高至每人每年9000元,比上年提高600元。城市“三無”人員集中供養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530元,比上年提高10元,分散供養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530元,比上年提高80元。集中和散居孤兒基本生活養育標準分別提至每人每年23616元、14304元,比上年提高1812元和1104元。全年共發放各類生活救助款21805.39萬元(含重殘10740.63萬元及困境未成年人分類保障108.30萬元),為8517名重病患者支付醫療救助金1804.03萬元。全年,區慈善基金會募集善款541.83萬元,發放善款1014.91萬元。全區共有律師事務所14家,律師72名,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98名。
三、農林牧漁業
2017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102.09億元,比上年增加4.45億元,增長4.6%。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13.07萬畝,下降6.0%,畝產
431公斤
,下降1.4%,糧食總產量48.75萬噸,下降7.3%;油料作物播種面積35.91萬畝,下降12.2%,畝產
221公斤
,增長1.4%,油料總產量7.93萬噸,下降11.1%;棉花播種面積0.92萬畝,下降65.3%,畝產
87公斤
,增長2.4%,棉花總產量0.08萬噸,下降64.5%。生豬出欄48.4萬頭,下降7.5%;豬肉產量3.66萬噸,下降7.5%;家禽出欄1015.5萬羽,下降7.7%;山羊出欄26.2萬只,下降5.1%。水產品產量3.60萬噸,增長0.6%,其中,淡水養殖產量3.07萬噸,增長1.0%;內河捕撈產量0.53萬噸,下降1.9%。
2017年,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51萬千瓦,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3%。農業機械總投入9116萬元,其中:農民投入農業機械購置6590萬元。農機化經營總收入48010萬元,其中跨區作業收入9560萬元。糧食產地烘干能力達36%。全區設施農業面積累計可達21.24萬畝,占耕地比達24.2%,建成各類農業園區9個,省級菜籃子工程萬畝蔬菜基地2個,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2個,省現代農業示范村1個,新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家。
繼續實施農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全年共疏浚農村河道436條(段),清淤土方163萬方,拆除壩頭壩埂871條,新建橋涵569座,整修河坡
257公里
,綠化河坡
2124公里
,建設生態河道
22公里
,實施生態廊道水環境治理
8公里
,打造1個“水美鄉鎮”、5個“水美村莊”。
四、工業和建筑業
2017年,全區工業增加值481.1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8.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201.53億元,增長10.9%。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209.18億元,增長14.5%;新興產業產值861.74億元,增長13.4%。九類行業共實現產值2187.68億元,增長10.8%。其中,紡織服裝業462.91億元,增長4.0%;機械業482.11億元,增長15.8%;輕工食品業228.13億元,增長8.6%;化工醫藥業120.11億元,增長4.6%;電子信息業579.88億元,增長15.3%;冶金業101.53億元,增長6.5%;建材業90.91億元,增長12.5%;船舶業108.93億元,增長2.0%;電力能源業13.17億元,增長295.4%。
2017年,去產能工作有序推進。全區民用鋼質船舶產量下降24.4%,高新、新興產業產品產量不斷增長,全區工業自動調節儀表與控制系統產量增長5.3%,電子元件產量增長19.9%。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35.42億元,增長9.3%;利潤總額148.88億元,增長9.2%;財務費用13.55億元,增長15.1%;虧損企業虧損額2.07億元,下降8.4%;平均資產負債率47.7%,上升1.2個百分點。
全年建筑業增加值93.3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2.2%。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551.82億元,增長7.7%;房屋施工面積15037.00萬平方米,增長2.2%;房屋竣工面積4174.73萬平方米,增長4.1%。
五、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80.80億元,增長10.0%。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2.07億元、373.88億元、304.85億元,第一產業下降44.2%,第二、第三產業分別增長7.9%、13.5%。三次產業投資結構比例由上年的0.6:56.0:43.4調整為0.3:54.9:44.8。完成基礎設施投資82.36億元,下降13.8%,占投資總額的12.1%,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56.34億元,增長84.7%。全區各類在建房屋施工面積436.70萬平方米,增長9.4%;各類房屋新開工面積158.73萬平方米,增長260.3%;各類房屋竣工面積94.36萬平方米,下降14.2%。
六、服務業
2017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5.07億元,增長10.0%。其中,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346.30億元,增長10.0%;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8.77億元,增長9.4%。2017年,全區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共實現營業收入150.52億元,增長13.9%。2017年,全區各類房屋(含安置房)銷售面積175.61萬平方米,增長32.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55.37萬平方米,增長23.8%。年末,全區商品房現房待售面積56.99萬平方米,下降33.7%,比上年末減少29.0萬平方米;全區商品房去化周期4.8個月,比上年末縮短4.9個月。
2017年末,全區擁有省級旅游度假區1家,國家
3A
級景區2家,國家
2A
級景區2家,省五星級鄉村旅游區1家,省四星級鄉村旅游區1家,省三星級鄉村旅游區5家,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1家,省工業旅游區(點)3家。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50.81億元,增長17.5%,接待旅游總人數384.77萬人次,增長12.2%。
七、開放型經濟
2017年,全區實現進出口總額35.06億美元,下降6.1%。其中,出口總額30.83億美元,下降8.5%;進口總額4.23億美元,增長16.1%。全年貿易順差26.60億美元,比上年縮小3.45億美元。
實際到賬外資3.74億美元,新批外商投資項目50個,新批協議注冊外資8.23億美元。全區境外投資注冊新設立企業4家,境外中方協議投資總額5874萬美元,下降75.6%。
全年新簽對外承包勞務合同額1647萬美元,下降38.1%;完成對外承包勞務營業額3336萬美元,下降39.4%;新派勞務人員429人,增長10.3%;年末在外勞務人員179人,下降45.6%。
八、交通運輸、郵政電信和電力業
2017年,全區公路客運總量423萬人次,下降11.4%;公路貨運總量1164萬噸,增長9.5%;水路貨運量156萬噸,增長7.2%。2017年末,全區公路總里程
3551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
88公里
、一級公路
276公里
、二級公路
319公里
、三級公路
201公里
、四級公路
2667公里
,橋梁1313座、43704延米。全區鎮村公交開通率達100%。“掌上公交”正式啟用,新開通公交線路4條,新增18輛新能源公交車。
2017年末,全區汽車保有量24.42萬輛,增長14.3%,私家車擁有量22.45萬輛,增長16.2%。
全年完成郵政業務收入2.21億元,增長6.8%;全年收寄國際、國內函件55.61萬件,下降24.7%;國際、國內包件1.27萬件,下降4.5%;投送特快專遞63.69萬件,增長7.1%;發送各類報刊雜志1806.84萬份,增長12.2%;年末郵政儲蓄余額146.23億元,增長7.4%。
全區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24.75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25.63萬戶,其中,
4G
手機用戶85.13萬戶。固定寬帶接入用戶40.74萬戶。
全年全社會用電量56.89億千瓦時,增長7.6%。第一產業用電量0.83億千瓦時,增長10.0%;第二產業用電量40.68億千瓦時,增長4.2%,其中,工業用電量39.91億千瓦時,增長4.1%;第三產業用電量5.25億千瓦時,增長15.6%。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0.12億千瓦時,增長18.8%。
九、財政和金融
全年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0.09億元,同口徑增長5.8%,其中,稅收收入49.97億元,同口徑增長3.7%。稅收收入中:國內增值稅(不含改征增值稅)14.97億元,同口徑增長21.6%;改征增值稅6.99億元,同口徑增長189.5%;企業所得稅(40%部分)6.48億元,下降10.1%;個人所得稅(40%部分)3.18億元,增長51.1%;城市維護建設稅2.65億元,下降13.3%;房產稅2.10億元,增長17.5%。
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1.57億元,增長6.8%。其中,用于教育、科學技術、社會保障與就業、醫療衛生、農林水、住房保障等民生方面的財政支出為71.21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7.8%。
2017年末,全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516.87億元,比年初增長96.54億元,增長6.8%。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849.33億元,比年初增加12.92億元,增長1.5%。本外幣貸款余額863.92億元,比年初新增投放115.05億元,增長15.4%。其中,短期貸款余額334.43,下降0.08%;中長期貸款余額490.24億元,增長36.8%。
十、科學技術和教育
2017年,全區認定高新技術企業47家,新增省級高新技術產品132只,11項科技成果獲南通市科技進步獎,專利申請總量7103件,專利授權總量2724件。全區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7.56件。2017年末,全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65家,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7家,省級重點企業研發機構13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國家級眾創空間1家,省級眾創空間1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省級科技企業加速器1家,省級科技創業孵化鏈條試點單位1家,省級科技產業園1家,省級眾創集聚區1個,省級眾創社區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6家。
全區擁有幼兒園62所,小學43所,初中25所,高中4所,職業學校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在園在托幼兒24794人,小學在校學生50586人,初中在校學生22963人,高中在校學生9113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3581人,特殊學校在校學生251人。全區幼兒入園率97.65%,小學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率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9.72%,畢業率100%。全區專任教師高一級學歷占比分別為:高中研究生率10.25%,初中本科率98.5%、職中本科率99.7%、小學本科率85.01%和幼兒園大專率97.3%。2017年,全區63 所學校通過南通市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驗收,占所有義務教育學校數的92.6%。
十一、文化、衛生和體育
2017年末,全區共有檔案館2個,共保存檔案21.39萬卷、39.88萬件,其中向社會開放檔案12.70萬卷。區檔案館館藏檔案數字化副本共1502萬頁,建成知青、二輪土地承包、婚姻、戶糧辦、公證、生育六個民生檔案專題數據庫;全年查檔利用0.7萬人次,調卷1.05萬卷(件),出具檔案證明0.65萬份。全區擁有廣播電視臺1個,廣播電視站19個,數字電視用戶27.7萬戶。2017年末,共有表演團體2個、劇場1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15個,建成40個村(居)示范文體廣場。全年文藝作品共獲得國家級獎項6個,省級獎10個,市級獎5個。
2017年末,全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46個,其中,醫院、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39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256個。全區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436人,注冊護士2486人。全區擁有醫療標準床位6008張。全年診療病人511.35萬人次,出院病人17.38萬人次。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93.18萬份。
2017年,成功舉辦通州區第三屆運動會暨第二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和首屆通州體育旅游“夢幻之春”系列活動。全年舉辦各類單項比賽及全民健身活動100余項次,參加活動20余萬人次。2017年末,全區共有社會體育指導員4680人,其中,一級指導員38人,二級指導員1045人,三級指導員3579人。培養三級裁判員200人,晉升二級裁判員62人,一級裁判員5人。區體育中心場館單日開放時長15小時,累計接待市民健身150萬人次。全區在南通市級以上比賽中共獲獎牌62枚,增長8.8%。2017年度被表彰為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江蘇省縣級體育工作先進單位。
十二、城鄉發展、生態環境和安全生產
2017年,全區新增綠地面積
63.74公頃
(城區),城市綠化覆蓋率44.41%;日轉供水能力45萬噸,水質綜合指標合格率100%;燃氣普及率、用水普及率均達100%。全年新增道路照明燈993盞,新增城市照明總功率112.24千瓦。
全年淘汰482臺35蒸噸/時及以下燃煤鍋爐,淘汰印染落后產能2.25億米,淘汰鋼絲繩產能3.1萬噸。實施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程項目53個,組織實施51個水污染防治重點工程。開展“三河三行業”綜合整治,關停印染企業5家,關閉鋼絲繩企業3家。全年細顆粒物(PM2.5)日均值41.5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75.2%。規模以上工業萬元產值能耗總體呈持續下降趨勢,2015年至2017年,萬元產值能耗分別為0.0470、0.0430和0.0425噸標準煤。
2017年,全區發生交通事故165起,死亡116人,受傷65人,直接經濟損失46萬元。2017年,發生火災587起,死亡0人,受傷0人,直接財產損失768.7萬元。
注:
1.公報中發布的2017年數據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地區生產總值及其分類項目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為實際增長速度;其他指標除特別說明外,按現價計算,為名義增長速度。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及分產業數據為研發投入計入GDP核算后的調整數。
3.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根據江蘇省科技廳和江蘇省統計局聯合下發的《關于發布<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分類目錄>(2016修訂)的通知》(蘇科高發[2017]29號)進行統計,包括航空航天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智能裝備制造業、新材料制造業和新能源制造業。
4.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智能裝備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
5.2012年四季度起,國家統計局實施了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改革,統一了城鄉居民收入名稱、分類和統計標準,在全國統一選取了16萬戶城鄉居民家庭,直接開展調查。在此基礎上,計算了城鄉可比的新口徑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耐用消費品擁有量為城鄉一體化改革后的調查數據,與以前年份不可比。
6.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范圍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
7.建筑業統計范圍為有資質的建筑業企業。
8.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范圍為計劃總投資500萬元及以上建設項目,房地產投資統計范圍為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
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統計中限額以上單位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企業(單位)、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企業(單位)、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單位)。
10.本公報中,財政、農委、農機、水利、交通、旅游、科技、教育、文化、體育、住建、環保、人社、民政、行政審批等相關內容不包含原三余鎮數據。
數據來源:
本公報中城鎮新增就業、登記失業率、社會保障數據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財政數據來自財政局;金融信貸數據來自人民銀行;用電量來自供電公司;公路運輸數據來自交通運輸局;電話用戶、移動互聯網等數據來自電信、移動、聯通公司;城市污水處理、建城區綠地率、城建數據來自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貨物進出口、外商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對外勞務合作等數據來自商務局;戶籍人口、民用汽車、交通事故數據來自公安局;郵政業務數據來自郵政局;旅游數據來自發改委;最低生活保障數據來自民政局;教育數據來自教育局;科技、專利等數據來自科技局;藝術表演團體、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等數據來自文廣新局;檔案數據來自檔案局;廣播電視數據來自電視臺和廣電網絡公司;體育數據來自體育局;醫療衛生數據來自衛計委;環境監測數據來自環保局;河道整治等數據來自水利局;農業機械數據來自農機局;水產品產量來自農委;私營企業數據來自行政審批局;火災數據來自消防大隊;城鄉居民收支等數據來自通州調查隊;其他數據均來自區統計局。
(責任編輯:成玉)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