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南通市通州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來源: 南通市通州區統計局 發布時間:2023-03-31 15:35 累計次數: 字體:[ ]

      2022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多重超預期因素的沖擊,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區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以進促穩,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光榮使命,實現了經濟平穩運行、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一、綜合

      2022年,初步核算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39.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2.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70.4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848.7億元,增長4.1%;第三產業增加值720.1億元,下降0.2%。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上年的4.2:51.1:44.7調整為4.3:51.8:43.9。

      2022年,全區新增私營企業4452戶,注冊資本173.8億元;新注冊個體工商戶17366戶,注冊資金21.3億元。規模以上民營經濟產值增長5.0%,民營經濟入庫稅金占全部稅收比重為76.1%。

      2022年,全區城鄉就業形勢穩定,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2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以內。新增高技能人才2422人,新增技師高級技師人數310人。

      2022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7.5%,比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高10.6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46.5%,比上年提高4.2個百分點。網絡銷售額占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單位銷售額的比重為6.8%。規模以上服務業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23.7%。

      二、農林牧漁業

      2022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125.3億元,增長4.6%。糧食播種面積113.8萬畝,總產50.5萬噸,綜合畝產444公斤。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9.1萬畝,總產4.3萬噸,綜合畝產224公斤。棉花播種面積311畝,總產26噸,畝產83公斤。生豬年末存欄12.7萬頭,增長26.0%;山羊年末存欄13.3萬只,增長1.2%;家禽年末存欄220.5萬只,增長0.3%。水產品產量9597噸,增長1.5%。其中,淡水養殖產量8765噸,增長1.2%;內河捕撈產量832噸,增長5.1%。

      表1  2022年主要農產品產量情況

      產品名稱

      計量單位

      產量

      比上年增長(%)

      糧食

      萬噸

      50.5

      0.2

      油料

      萬噸

      4.3

      -11.8

      棉花

      26

      -39.5

      水產品

      9597

      1.5

      2022年,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51.8萬千瓦,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8.2%,特色農業機械化率達72.6%。農機化總投入8813萬元,其中,農業機械購置1485萬元。

      2022年,全區開工新建各類農業重大項目19個,總投資額19.8億元,其中億元項目4個。設施農業面積達6.3萬畝,累計建成各類農業園區7個,省級菜籃子工程萬畝蔬菜基地2個。全區經工商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480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38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39家,其中新增省市級示范家庭農場12家。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3家。累計建成農業產業化聯合體8家,其中累計建成省級示范聯合體3家。累計建成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3個。累計建成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家,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企業2家,省級“蘇韻鄉情”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企業2家,省級休閑農業精品村4個,省級主題創意農園3家,省級農耕實踐基地1個。新增新型合作農場1家,累計51家,經營面積達2.61萬畝。2022年,全區207個涉農村資產總額28.5億元,經營性資產12.86億元。實現集體收入2.57億元,村均124萬元。

      2022年,全區建成高標準農田3.2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0.3萬畝,項目總投資15549.8萬元。新建泵站18座、渠道76.4公里、機耕橋8座、機耕路33.9公里、河道整治19.2公里、土地平整1.0萬畝,倉庫3座,曬場1700平方米。通過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項目,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2平方公里。疏浚等級河道55條(段)73.39公里,整治溝塘227個。全力以赴推進26條(段)農村生態河道建設,建成生態河道76公里。拆除農橋2座,拆建農橋2座,改造農橋1座。

      三、工業和建筑業

      2022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增長6.9%。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6.4%,汽車零部件產業產值增長33.8%,智能裝備產業產值增長12.2%,新材料產業產值增長14.1%,高端紡織產業產值下降10.0%,船舶海工產業產值增長30.9%。

      2022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下降0.8%,利潤總額下降16.0%,財務費用下降17.5%,平均資產負債率54.6%,比上年上升1.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分別為4.2%、4.4%。

      2022年,全區新增省級示范智能車間(工廠)2家、市級示范智能車間4家,累計建成市級示范智能車間40家。新增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的企業6家;星級上云企業35家;新認定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1家。

      2022年,全區建筑業總產值2298.5億元,增長6.3%。其中,建筑工程產值增長6.7%,安裝工程產值下降4.1%;全區資質建筑業企業簽訂合同額3853.1億元,增長4.6%。

      四、服務業

      2022年,全區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0.1%,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應付職工薪酬增長12.8%。分行業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人均應付職工薪酬較高,分列前三位。全區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64.3億元,下降2.8%;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6.6億元,下降5.0%;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25.0億元,下降7.9%;金融業增加值87.1億元,增長1.3%;房地產業增加值99.4億元,下降14.6%;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17.3億元,增長7.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37.4億元,增長3.8%。

      2022年,全區新增房地產項目26個,新增項目房地產完成投資27.6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96.2萬平方米。全區擁有省級旅游度假區1家,國家4A級景區1家,國家3A級景區3家,國家2A級景區1家,省級休閑旅游街區1家,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2家,省級自駕游基地1家,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1家,省工業旅游區(點)2家,國家四星級旅游飯店2家,國家二星級旅游飯店1家。

      五、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額下降9.5%。其中,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9.2%,拉動全部投資增長6.7個百分點。

      2022年,全區基礎設施投資增長85.4%。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增長35.9%。社會領域投資中,教育、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娛樂業投資分別增長18.5%、291.6%和417.8%。

      六、國內貿易

      2022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1.3%,全社會批發業銷售額增長1.6%,全社會零售業銷售額增長3.1%,全社會住宿業營業額下降0.2%,全社會餐飲業營業額下降5.1%。

      2022年,全區限額以上零售業企業實體店零售額增長10.7%,占限額以上批零住餐單位零售總額的73.8%。其中,生活必需品供應更為集中的生活便利店和超市商品的零售額增長3.6%,品質化升級類消費相對較多的專業店和專賣店的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10.8%和17.7%。限額以上單位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增長53.5%。2022年,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通過公共網絡累計實現商品銷售額29.2億元;網絡銷售額占全區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單位銷售額的比重為6.8%。

      七、對外經濟

      2022年,全區實現進出口總額309.5億元,下降2.4%。其中,出口總額271.1億元,增長0.3%;進口總額38.4億元,下降17.7%。全年貿易順差232.7億元,比上年擴大9億元。

      表2 2022年出口貿易方式及出口地分類情況

      名稱

      總量(萬元)

      比上年增長(%)

      出口總額

      2710813

      0.3

      #三資企業

      871813

      8

      私營企業

      1830266

      -3.1

      #一般貿易

      1984224

      -13.3

      加工貿易

      478609

      35

      #機電產品

      1207065

      15.7

      高新技術產品

      148897

      11.3

      農產品

      10722

      7.1

      # 亞洲

      1129841

      -0.4

      #東盟

      327316

      12.9

      日本

      248818

      3.5

      歐洲

      549890

      20.1

      #歐盟

      429090

      40.6

      北美洲

      688890

      -12.6

      #美國

      643995

      -13.5

      拉丁美洲

      176597

      11.1

      2022年,全區實際到賬外資1.63億美元,新批外商投資項目21個。全區境外投資注冊新設立及增資企業10家,境外中方協議投資總額3343萬美元,增長974.9%。

      2022年,全區新簽對外承包勞務合同額16338萬美元,下降20.7%;完成對外承包勞務營業額18583萬美元,增長13.9%;新派勞務人員1862人,增長307.4%;年末在外勞務人員2147人,增長234.9%。

      八、交通運輸、郵政電信和電力業

      2022年,全區公路客運總量11萬人次,下降34.7%;公路貨運總量909萬噸,下降6.0%;水路貨運量407萬噸,增長25.0%。2022年末,全區公路總里程2401.6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6公里、一級公路298.53公里、二級公路242.55公里、三級公路144.75公里、四級公路1579.85公里,橋梁1172座、44263.67延米。

      2022年末,全區汽車保有量40.13萬輛,增長4.3%,私家車擁有量36.2萬輛,增長7.7%。

      2022年,完成郵政業務收入3.5億元,增長9.4%;收寄國際、國內函件12.5萬件,增長8.7%;國際、國內包件2746.9萬件,增長13.7%;投送特快專遞211.5萬件,增長68.0%;發送各類報刊1976.21萬份,增長4.5%;年末郵政儲蓄余額227.01億元,增長25.9%。

      2022年末,全區本地固定電話用戶9.1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30.8萬戶,其中,4G/5G手機用戶109.4萬戶。固定寬帶接入用戶48.9萬戶。

      2022年,全區全社會用電量72.4億千瓦時,增長7.0%。第一產業用電量0.24億千瓦時;第二產業用電量50.74億千瓦時,其中,工業用電量49.7億千瓦時;第三產業用電量8.0億千瓦時。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3.4億千瓦時。

      九、財政和金融

      2022年,全區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7.5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影響后增長7.9%。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3.6億元,增長5.2%。其中,用于教育、科學技術、社會保障和就業、衛生健康、農林水、住房保障等民生方面的財政支出為104.7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8.4%。

      2022年末,全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2171.7億元,增長6.9%。其中,個人存款余額1589.7億元,增長18.0%。本外幣貸款余額1546.0億元,增長11.2%。

      十、科學技術和教育

      2022年,全區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57家,1個項目獲省成果轉化項目立項。共有高新技術企業362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國家級眾創空間1家,省級眾創空間5家,省級科技企業加速器1家,省級科技創業孵化鏈條試點單位1家,省級科技產業園4家,省級眾創集聚區1個,省級眾創社區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0家。全區知識產權工作獲省政府督查激勵,獲評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示范縣、獲批江蘇省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立項,新增1家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3家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新增第23屆中國專利獎1項,“二甲藍印花布”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南通市通州區家紡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外觀設計專利權評價報告預審試點通過驗收,通過省知識產權管理績效評價企業10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56.05件。

      2022年末,全區共有幼兒園75所、小學42所、初中24所、高中5所、職業學校1所、成人中等專業學校2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乒乓球運動學校1所。幼兒園在園幼兒23248人,小學在校學生56012人,初中在校學生23427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11490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3952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學生252人。全區幼兒園入園率99.5%,小學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率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100%,畢業率100%。全區專任教師高一級學歷占比分別為:高中研究生率15.2%、初中本科率99.1%、職中本科率100%、小學本科率94.0%和幼兒園大專率99.5%。

      2022年,全區民生惠民實事項目五接學校新建、校園安全提升工程、金沙灣學校和文體中心體育館建設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金北學校遷建開工建設,通州中專二期、古沙小學、牡丹江路幼兒園建成投用。1所學校被評為省級中小學思政育人特色學校,3所學校榮登全省“兩紅兩優”光榮榜。創成省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1所,市級示范校1所、特色學校3所。14所學校創建江蘇省智慧校園。新增1個省基礎教育前瞻性項目,5個項目成功入圍省基礎教育項目。新增五年制高職專業3個、省現代職教體系“3+3”項目3個。設立34個免費視力檢測服務點,3所學校入選省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示范學校(幼兒園)。

      十一、文化、衛生和體育

      2022年末,全區共有檔案館2個,共保存檔案37.7萬卷、59.5萬件,其中向社會開放檔案17.6萬卷、50.1萬件,區檔案館館藏檔案數字化副本共1620萬頁。全年查檔利用6454人次,調卷8462卷(件),出具檔案證明5976份。全區擁有廣播電視臺1個,數字電視用戶19.4萬戶,高清電視用戶數8.6萬戶。

      2022年末,全區共有表演團體2個、劇場1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14個。全年共組織開展“歡樂江海行”送戲下鄉、“通州之夜”專場文藝演出等200場精品文藝演出,舉辦1100場文體活動,培訓1.5萬名基層文藝愛好者。不斷提升基層綜合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先鋒街道周圩村農家書屋、興仁鎮文體中心、忠孝博物館被列入2022年度江蘇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打造計劃,石港鎮睹史院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川姜鎮綜合文化站、平潮鎮綜合文化站等3家單位被授予南通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間”。

      2022年末,全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 448個,其中,醫院、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3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 205個。全區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 2882人,注冊護士 2973人。全區擁有醫療標準床位6323張。全年診療病人 493.01萬人次,出院病人 15.25萬人次。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 100.33萬份。

      2022年,全區新(改)建足球場2片、健身路徑20套、健身步道10公里。全年完成新增體育場地面積38.5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超4平方米。先后承(協)辦第二屆長三角自行車公開賽暨第一屆環南通聯賽、長三角汽摩場地越野邀請賽(南通站)、省二十屆運動會職工部乒乓球賽等多項高水平體育賽事。全年新增3所國家級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幼兒園)。

      十二、城鄉發展和生態環境

      2022年,全區新增綠地面積9.3公傾(建成區),城市綠化覆蓋率45.0%;日轉供水能力45萬噸,水質綜合指標合格率100%;燃氣普及率、自來水普及率均達到100%。全年新增道路照明燈160盞,新增城市照明總功率15千瓦,線路長度6.4千米。

      2022年,全區環境治理扎實推進,市考以上斷面水質達標率及優III率均為100%,PM2.5濃度均值25.7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80.8%,土壤、噪聲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環境形勢保持穩定,安全轉移處置1453噸醫療廢物。開展生態環境領域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118家重點企業完成自查,排查并整改環境安全風險隱患328個。完成了234家企業應急預案的網上備案,有效提升了環境應急防控能力。

      2022年,全區平均氣溫16.9℃,比上年下降0.3℃,全年發布各類氣象預警93次,啟動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響應5次。

      十三、公共安全

      持續深化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全年排摸涉黑涉惡線索5條,辦結5起;破獲刑事案件1310起,破案率34.6%;抓獲刑事作案成員5655人,增長140.8%。2022年,全區發生交通運輸事故4起,死亡1 人,受傷3人。發生消防火災事故482起,未發生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約805萬元。

      十四、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2022年末,全區戶籍人口123.77萬人,下降0.61%。全年出生5330人,出生率4.31‰,出生嬰兒性別比(以女性為1)為1.07:1;死亡人口13193人,死亡率10.63‰;自然增長率-6.33‰。

      2018-2022年城鄉居民收入比



      圖片1.png



      根據住戶抽樣調查,2022年全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594元,增長4.7%。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671元,增長4.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24元,增長5.5%。城鄉居民收入比(以農村居民為1)為1.89:1。

      2022年,全區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0191元,增長4.2%。其中,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8800元,增長6.1%;人均衣著消費支出1667元,下降0.4%;人均居住消費支出5416元,增長7.9%;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1930元,增長5.0%;人均交通通信消費支出4978元,增長4.3%;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4329元,下降4.2%;人均醫療保健支出1960元,增長5.2%;人均其他用品和服務消費支出1111元,增長12.1%。

      2022年,全區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20.5萬人、16.6萬人、15.9萬人。全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7.4萬人,領取養老金人數26.7萬人,參保繳費率達91.8%,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從每人每月275元提高到294元。全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7.9萬人,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7.6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21.7萬人,全年為25.1萬人次病患支付醫療救助金3200萬元。

      2022年,城鄉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780元,比上年提高30元,實現城鄉低保保障標準一體化,與南通市主城區接軌。農村特困供養對象供養標準每人每月1040元,與上年發放標準一致。城市特困供養對象供養標準每人每月2025元,與上年發放標準一致。集中孤兒基本生活養育標準2760元,與上年發放標準一致。散居孤兒基本生活養育標準提高到2200元,比上年提高130元。全年發放各類生活救助款25694.2萬元(含城鄉低保特困供養9529.9萬元、殘疾人兩項補貼15295.7萬元、臨時救助140萬元、困境未成年人分類保障728.6萬元。全區慈善基金會全年募籌善款1198.41萬元,發放善款1088.6萬元。全年累計成立登記社會組織13家。全區共有律師事務所11家,設有公職律師辦公室55個;共有律師320名,其中專職律師224名,公職律師84名,公司律師8名,兼職律師4名。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108人。

      注:

      1.2022年數據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及相關行業增加值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為實際增長速度;其他指標除特別說明外,按現價計算,為名義增長速度。

      3.部分指標數據因統計口徑調整,與上年不具可比性。

      4.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根據江蘇省科技廳和江蘇省統計局聯合下發的《關于發布<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分類目錄>(2018修訂)的通知》(蘇科高發[2018]86號)進行統計,包括航空航天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智能裝備制造業、新材料制造業和新能源制造業。

      5.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范圍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

      6.建筑業統計范圍為有資質的建筑業企業。

      7.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范圍為計劃總投資500萬元及以上建設項目,房地產投資統計范圍為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

      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統計中限額以上單位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企業(單位)、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企業(單位)、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單位)。

      9.規模以上服務業統計范圍為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衛生法人單位。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教育;以及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房地產租賃經營和其他房地產業法人單位。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社會工作法人單位。

      10.交通運輸事故指涉及營運貨車的事故。

      11.科學技術局、司法局含原三余鎮不含張芝山鎮;教育體育局、民政局、財政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交通運輸局、水利局、農業農村局、商務局、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衛健委、行政審批局、市場監督管理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相關部門提供數據不包含原三余鎮和張芝山鎮。

      數據來源:

      本公報中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數據來自行政審批局;城鎮新增就業、登記失業率、社會保障數據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戶籍人口、民用汽車、交通運輸事故等數據來自公安局;糧食面積和產量、畜牧業和城鄉居民收支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通州調查隊;醫療保險來自醫療保障局;最低生活保障數據來自民政局;農業機械、水產品產量等數據來自農業農村局;河道整治等數據來自水利局;貨物進出口、外商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對外勞務合作等數據來自商務局;公路運輸數據來自交通運輸局;郵政業務數據來自郵政公司;民營經濟、電話用戶、移動互聯網等數據來自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用電量來自供電公司;財政數據來自財政局;金融信貸數據來自人民銀行;科技等數據來自科學技術局;專利等數據來自市場監督管理局;教育、體育數據來自教育體育局;檔案數據來自檔案館;廣播電視數據來自融媒體中心和廣電網絡公司;藝術表演團體、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旅游等數據來自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醫療衛生數據來自衛生健康委員會;建城區綠地率、城建數據來自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環境監測數據來自生態環境局;氣象數據來自氣象局;火災數據來自消防大隊;律師事務所數據來自司法局;其他數據均來自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