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市防震減災“十一五”規劃
      來源: 通州區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2006-10-11 17:22 累計次數: 字體:[ ]

      各鎮人民政府,開發區、港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社,市各直屬單位:

      《通州市防震減災“十一五”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六年十月十日

      通州市防震減災“十一五”規劃

      防震減災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責任。為切實履行政府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確保防震減災工作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同步規劃,根據我市防震減災現狀和市“十一五”規劃的總體要求,制定市防震減災“十一五”規劃。

      一、“十五” 防震減災工作回顧

      “十五”期間,我市防震減災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為“十一五”期間全市防震減災事業的順利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防震減災體系基本形成。建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領導為主任,各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一領導和組織管理全市防震減災工作。鎮村防震減災工作網絡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和健全。

      法制環境日趨優化。根據國家、省有關法律、法規,近幾年來,我市先后制定了《通州市地震應急預案》、《通州市防震減災十年目標實施綱要》、《通州市工程建設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管理規定》、《通州市建設工程抗御地震災害管理規定》等政策文件,防震減災工作逐步納入了法制化管理軌道。切實加強了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及新、改、擴建工程的抗震設防管理工作,加大了防震減災工作的行政執法力度,行政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執法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各有關部門依法履行防震減災法律、法規賦予的各項職責的意識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正在逐步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

      地震監測條件明顯改善。積極籌措資金,進行地震前兆臺網建設,完成了蘇12井地下水井數字化、自動傳輸技術改造,從而為及時準確捕捉地震前兆信息打下了基礎。地震信息的快速傳遞能力得到提高,為地震應急快速反應、準確決策和指揮提供了保證。

      地震應急體系有序構建。建立和完善了全市地震應急組織機構和全市地震災情速報網絡,制定了地震應急預案,市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調整及時,活動正常。全市23個鎮都明確了分管領導和防震減災助理員(災情速報員),為及時、準確地收集和速報地震災情,保證地震應急各項工作快速、有序、高效地進行,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建設工程抗震能力明顯增強。編制了市城區防震減災規劃,加強了對新、改、擴建工程的抗震設防管理,建立了抗震設防審查及質量監督制度,使新、改、擴建工程符合國家抗震規范要求,抗震能力得到增強。同時,依靠鎮建設管理所,加強農民建房抗震管理,提高了農村民居的抗震設防質量。

      地震科普宣傳得到加強。緊緊圍繞“一個突出”、“兩個重點”、“三個結合”的方針,全市地震科普宣傳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據“一個突出”即突出宣傳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兩個重點”即抓好社會宣傳和科普宣傳紀念日相結合這兩個重點;“三個結合”即堅持城區宣傳和農村宣傳相結合,堅持向領導宣傳和向社會宣傳相結合,堅持宣傳地震科普知識和宣傳震災防御知識相結合。通過地震科普宣傳,普及了公眾防震知識,加強了公眾防震意識,提高了公眾抵御震災的能力。

      我市防震減災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蘇12井監測功能有待進一步提升;抗震設防管理工作關系有待進一步理順;村鎮民宅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管理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十一五”規劃編制的依據

      我國是全球大陸地震最活躍地區之一,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地震形勢依然十分嚴峻。20世紀發生在我國的破壞性地震占全世界的30%,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占全世界的55%,據專家分析:2006——2020年,我國大陸可能發生10次左右7級以上地震,最大震級可能超過7.5級;強震活動的主體地區在大陸西部,尤其是南北地震帶存在發生多次7級地震的危險;大陸東部地區存在多次6級地震的危險,華北地區可能發生7級左右的地震。

      地震災害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影響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如果在地震帶上的人口稠密和重要地區發生7級左右地震,將造成建筑物大面積嚴重破壞,導致數以千計的人員傷亡。

      受全國地震大形勢的影響,專家預測未來20年內,在江蘇陸地及近海海域存在發生6級左右、基層大于6級地震的可能性。江蘇省歷史上近海海域最大地震7級,南通陸地上300年前曾發生過里氏5級破壞性地震。1990年,與我市直線距離僅50公里的常熟——太倉5.1級地震造成重大經濟損失。2001年12月發生在竹行的3.9級地震,多處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我市東臨黃海,南瀕長江,處在南黃海地震帶和長江中下游——南黃海地震帶,與南黃海老震區毗鄰,是江蘇地震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一直被國家列為地震重點監測防御區,面對嚴峻的震情形勢,全市的防震減災工作任務十分繁重。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公益性的防震減災事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心。我市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 “十五”期間,工業、農業、社會事業迅猛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財政收入和外貿出口均居江北各(縣)市前列,綜合經濟實力為全國百強(縣)市之一,大中型企業及重要建筑設施比比皆是,素有“江海明珠”的美譽,并以“建筑之鄉”、“魚米之鄉”等享譽全國。因此,一旦我市發生強震,勢必造成嚴重后果,影響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防震減災工作與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息息相關,防震減災工作與社會經濟發展密不可分。近年來,全國、全省防震減災工作會議和國務院有關文件,均針對我國面臨的地震形勢,明確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防震減災工作的新任務,要求防震減災三大體系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因此,編制防震減災“十一五”規劃顯得十分重要。

      三、“十一五” 防震減災奮斗目標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編制我市防震減災“十一五”規劃總的指導思想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堅持防震減災同經濟建設一起抓,實行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切實加強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地震災害管理機制,依靠科技、法制及全社會力量,不斷提高綜合防震減災能力,為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全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防震減災“十一五”規劃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堅持服務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原則。

      2、堅持突出重點、全面防御的原則。

      3、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提高整體效益的原則。

      4、堅持長期與近期目標相結合、軟環境和硬環境建設相配套、重點與一般相兼顧、局部與全局利益相統一的原則。

      (二)主要目標

      “十一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相關部門積極配合以及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基本具備抵御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防震減災能力力爭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同時廣大農村也應基本具有相應的抗御地震災害的能力。

      1、提高地震監測預報能力。建設好本市地震數字化監測臺網系統,并與周邊地震臺站及省、國家監測系統聯網,使我市具有監測MS1.5級以上地震的能力,一旦發生破壞性地震,防震減災部門20分鐘內能通報地震參數(地震震級、地點、發震時刻)情況,一小時內能完成災情速報,一天內基本判斷出地震類型和發展趨勢。

      2、提高地震災害防御能力。全市各類新、改、擴建工程抗震設防面達100%以上,對原有未達抗震設防要求的建設工程進行全面調查,對所有重大建設工程、生命線工程和可能發生次災害的工程進行抗震鑒定,并按要求進行加固。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農村民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

      3、提高地震應急與救援能力。全市具有較為完善的地震應急預案和應急措施,具有快速高效的應急體系、救援必需的通訊、電力、交通、醫療和生活物資等。

      4、提高全民防震減災意識。強化政府各級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和公眾的預防意識。堅持貫徹“以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防震減災工作方針,堅持群眾性、社會性、經常性和因地制宜,因實制宜,科學求實的原則,積極、主動、科學、有序地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力爭全市科普宣傳面達到90%以上。

      (三)主要任務

      1、全面提升地震監測預報能力

      繼續抓好地震觀測臺數字化改造。蘇12井觀測設備雖經改造,監測水平、傳輸速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目前監測項目仍為水溫、水位,難以適應發展的需要。要增加水化、氣壓、雨量等項目,通過更新升級現有觀測設備,提升地震監測服務功能。

      加快數字化地震前兆臺網建設。根據國家地震局統一規劃和江蘇省強震觀測東南強震臺網建設要求,建設數字化強震動觀測臺和電磁波監測臺,定時向省中心網站發送強震動記錄數據,增強地震前兆監測能力,達到有效監控本市行政區域Ms1.5級以上地震的要求。

      建立數字測震和地震前兆數據庫。在數字化測震臺網和地震前兆臺網的基礎上建設數據庫,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完成與國家、省、南通市防震減災通訊網地震信息通訊網絡中心系統的鏈接。

      2、著力增強地震綜合防御能力

      健全完善防震減災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繼續健全完善以政府主要領導為主任,各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負責防震減災工作的日常領導,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承擔聯席會議辦公室的日常工作,并依法履行防震減災行政管理和社會管理職能。

      依法加強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管理。市各有關部門要按照《防震減災法》和省、市政府配套法規、規章,切實履行職責,明確工作要求,進一步完善市城區及建制鎮防震減災規劃,完善抗震設防審查及質量監督制度,認真落實重大工程和容易產生次生災害的工程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規定,切實將抗震設防要求納入城市規劃以及建設工程項目可能性論證、工程設計、施工審批的必備內容,從源頭上加強對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和監督。各類建設工程必須按照國家抗震設防要求和抗震設計規范進行抗震設計,并按設計進行施工和監管,保證各類建筑物具有相應的抗震能力。

      逐步實施農村民居抗震安居工程。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加強農村民居和農村學校危險校舍的抗震防災工作,切實把農村抗震防災管理與鎮村規劃、建設、改造和管理結合起來,加強對農民建房的抗震設防技術指導,對農村建筑工匠進行必要的培訓,提高農居建設工程質量,盡快改變農村房屋設防差的狀況,積極推進適合不同地區的農村抗震民居圖紙的設計和運用,提高農民的居住安全水平,全面推進我市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建設。

      切實加強群測群防網絡建設。推進群測群防隊伍建設,各鎮都要建立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主要領導擔任,要設立防震減災助理員,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群測群防網絡體系。購置防震減災群測群防所需裝備,保證通訊及網絡運行經費。加強災情速報網絡建設。進一步完善市、鎮、村(街道)三級地震災情速報網絡,明確災情速報員工作職責,逐步配備相應裝備,由各地財政給予一定經費補助。

      3、不斷提高地震應急救援能力

      加強地震應急指揮決策系統建設。建立市防震減災應急指揮中心,一旦發生地震災害,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應立即轉為抗震救災指揮部運作,做到反應迅速,按既定應急預案高效有序操作。為檢測反應能力,適時組織系統內部演練。市地震局要加快作為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應急體系組成部分的地震應急指揮技術支持系統建設。

      完善地震應急預案。按照市政府頒發的《通州市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各鎮、各有關部門和大中型企業要制定各自的應急預案,并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及時予以修訂完善。應急預案應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具有可操作性。

      地震緊急救援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城市應急救援指揮中心系統功能,以消防中隊和武警中隊為依托,成立地震應急專業救援隊;在有條件的社區成立社區志愿者地震應急救援機構,進行必要的演習和培訓,增強公眾自救互救的意識和能力。

      4、繼續加大地震科普宣傳力度

      大力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知識進校園、進社區、進鎮村活動,增強對學校、社區和鎮村的輻射功能,逐步建立完善市、鎮兩級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網絡,加強對防震減災宣傳員的培訓,制作具有針對性的宣傳作品,建立強化破除迷信、依靠科學迅速平息地震誤傳、謠傳的宣傳響應機制。

      培育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在成功創建省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示范學校的基礎上,在全市培育3—4家省或南通市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進一步加大典型示范效應和輻射作用,全面提升防震減災科普活動檔次。

      四、“十一五”重點項目

      (一)地震監測預報項目

      1、增加蘇12井監測功能項目。

      2、電磁波監測臺建設。

      3、地震數字化強震動觀測臺建設。

      (二)震災綜合預防項目

      1、群測群防網絡建設。

      2、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建設。

      3、籌建通州市防震減災信息網絡點。

      (三)地震應急技術系統項目

      1、市防震減災應急指揮中心(場所)大樓建設。

      2、市地震應急指揮技術與系統建設。

      3、成立地震應急救援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防震減災事業是一項復雜的綜合工程,關系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涉及到社會和經濟的方方面面。因此,強化領導,是做好防震減災工作的關鍵所在。要健全各級防震減災工作指揮及辦事機構,負責處理防震減災工作中的日常事務;市政府和各相關職能部門要按照分工,各負其職,保障我市防震減災“十一五”規劃目標的實現。

      (二)加強法制建設。防震減災法律法規是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依據和保障,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要帶頭學習掌握新法律、法規以及省、市政府規章,增強法制觀念,依法行政,努力提高管理防震減災社會事務的業務水平,依法推進事業發展。同時要認真總結經驗,不斷完善我市防震減災配套措施。

      (三)加強隊伍建設。按照我市“十一五”期間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需求,建立健全防震減災管理機構,配備與防震減災工作相適應的工作人員,有計劃地培養專業對口的相關人才,加強對外防震減災科技交流和合作,加強基層地震測報及宣傳站點的建設和管理,加強對防震減災助理員、宣傳員、震情速報員的業務培訓和指導,逐步形成一支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和較高敬業精神,結構合理、精干高效的防震減災人員隊伍。

      (四)加大投入力度。防震減災是一項公益性事業,為保障“十一五” 防震減災工作目標任務的實現,按照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逐步建立和完善穩定可靠的、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防震減災投入機制,將所需經費納入所在地財政年度預算,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為防震減災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經費保障。

      主題詞:防震 減災 規劃 通知

      抄送:南通市地震局;市委各部門,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市政協辦公室,市法院、檢察院,市各人民團體;市各垂直管理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