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21年上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下半年工作打算的報告
      來源: 通州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發布時間:2021-08-04 09:36 累計次數: 字體:[ ]

      一、上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今年以來,在區委的堅強領導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支持下,全區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建設硬核區、跑贏新賽程”目標定位,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民生保障不斷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高質量發展成效進一步顯現。1-6月,預計(下同)地區生產總值同比(下同)增長17%左右;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6.7億元,增長38.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

      (一)經濟運行持續向好,產業轉型步伐加快。工業經濟提質增效。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540.1億元,增長41.4%;規上工業應稅銷售499.8億元,增長46%。“一主一新一智”產業初具規模。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48%左右。高端紡織實現全鏈條升級,產值突破148億元。實施大企業梯度培育計劃,月度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6家。智能制造穩步推進。新改建5G基站450個,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企業2家。獲評省制造業創新轉型成效明顯地區。現代服務業穩步增長。實現服務業應稅銷售355億元,增長26.2%。月度新增規上服務業企業24家。平臺經濟、總部經濟等新業態加快發展。獲評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2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0%。商品房銷售超10000套、面積近130萬㎡。實現旅游收入38億元。農業經濟高效發展。智慧農業大數據云平臺啟動建設。夏糧總產量18萬噸。新增省級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9個,綠優產品占比達49.5%。積極發展智能農機裝備,推動農業機械化全面發展。生豬產能恢復有力。建筑業加快攀升。新增建筑企業166家。完成建筑業總產值690.5億元,增長14%。

      (二)項目建設扎實推進,發展支撐全面夯實。項目招引量質齊升。持續深化“大項目突破年”活動,打好以商引商、資本招商、駐點招商、云招商 “組合拳”,新簽約億元及千萬美元以上項目60個,其中,10億元及1億美元以上項目25個。重大項目積極推進。省市級重大項目10個,完成投資額56.1億元,占年度計劃的85.1%。新開工億元以上產業項目54個,其中,制造業項目47個。每季組織項目集中開工活動,實行重特大項目全口徑管理,恒力三期30萬㎡廠房竣工,中科儀、聯東U谷等項目加快推進,弗洛達、深南三期等項目竣工投產。要素保障堅強有力。供應各類建設用地1255畝,其中,工業用地485畝。盤活項目用地3025畝。持續投放“蘇科貸”“江海貸”“技改貸”,多渠道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產業投資基金規模達42億元。平臺功能持續提升。南通高新區加快集成電路零部件產業園、光電產業園等區中園建設,全省排名上升到第13位。川姜鎮微供市場交易額超50億元,獲國家專利權評價報告預審試點,全國唯一。石港科技產業園加大“一主一新”產業引育,融合推進“雙招雙引”與產學研合作。平潮鎮加快江海股份總部、海星現代電子產業園等優質項目集聚,高鐵新城建設進程加快。

      (三)創新驅動深入實施,新興動能加快積蓄。創新生態持續優化。召開創新發展大會。出臺《通州區推動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南通高新區獲省表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自主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效明顯的地方”。創新主體能力提升。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27.4億元,增長43.9%,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42.1%。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43.03件。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54項。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30億元,全市第一。鼓勵企業實施科技計劃項目,南通山口精工與清華大學共建特微型軸承科技研發中心。四方冷鏈獲市長質量獎,江海電容器通過“江蘇精品”認證。知識產權質押融資2.7億元,融資金額全市第一。獲批知識產權強省建設區域示范,填補蘇中空白。創新人才加速集聚。深化人才強區戰略,出臺綜合性人才政策。新入選市“江海英才計劃”14個,新引進高層次人才49人,新增專業技術人才9002人、高技能人才452人。

      (四)改革開放縱深推進,發展活力持續迸發。重點改革不斷深入。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放大“3550”改革成效。推進“一件事”改革。多維度落實簡政放權,完成高新區精準賦權。深化農村改革,出臺《通州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暫行辦法》,開展“政經分離”改革試點,加快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抵押擔保貸款試點工作,有效盤活農村資源、資金和資產。開放合作成效顯著。修訂完善穩外貿增長和跨境電商政策,外貿進出口總額、外經外包實現增長,實際利用外資8286萬美元。加強與長三角地區經濟合作,深化對接服務上海,新簽約億元以上滬籍項目7個,總投資43億元。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開展“企業吹哨部門報到”系列活動,紓解企業困難、助力企業發展。推進三級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政務服務一張網高效運行,實行“一站式”服務。積極落實惠企減免政策,撥付資金2.6億元。“政企銀”合作金融產品放貸近5億元。

      (五)城鄉發展統籌推進,宜居家園展現新貌。城市品質穩步提升。加快金沙灣先行區規劃建設。江海大道東延、繞城高速、金沙灣大橋等交通項目穩步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提升有序實施。完成景觀綠化面積12萬㎡。推進市政道路及橋梁養護,維修隱患橋梁30座,疏通雨水管道180公里。加強文明城市長效管理,持續開展揚塵整治“654”專項行動,推進餐飲油煙污染、戶外廣告等專項治理,市容秩序持續改善。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啟動鄉村振興示范建設,開工建設項目126個,開工率50.8%。農村公路提檔升級、縣鄉道大修及危橋改造穩步推進。扎實推進強村加油站建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完成疏浚土方量80萬立方、農村散戶生活污水治理6166戶,農村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綠色發展水平提升。完成大氣污染防治攻堅項目651項,PM2.5濃度30.8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88.4%。市考以上斷面水質優Ⅲ率、達標率均為100%。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成效顯著。推進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關閉退出化工生產企業6家。2家企業納入省級“綠色工廠”培育計劃。扎實推進沿江生態景觀帶“示范段”“堤頂路”建設。建成綠美村莊2個。

      (六)民生福祉持續增進,普惠共享效果顯著。社會保障不斷完善。實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36元,增長14.3%。年度10件民生實事項目有序推進。新增城鎮就業578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1.74%。推動社保覆蓋面持續擴大,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18.6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95.3萬人。新增被征地保障人員2024人。新改造棚戶區2688套。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成效明顯,發放各類救助金1.16億元。“互聯網+智慧養老”項目提質擴面。退役軍人安置就業、優撫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對口支援合作有力拓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新增公辦幼兒園4所。6個小學教育集團、5個初中教育集團、2個高中教育聯盟共研共享、共贏共進。創成全國家校共育示范區。全力推進金沙灣醫學綜合體建設。新冠病毒疫苗接種43.9萬人81.5萬劑次。開展“百年百藝”系列活動,《春廉》等優秀原創文藝作品登上省市舞臺。張謇史跡保護系列工程積極推進。社會治理有力有效。推進數據中心建設,深化運用“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治理機制,區域治理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全方位推動“雪亮技防工程”建設落地,獲評省升級版技防城建設示范單位。啟動實施“八五”普法規劃,推動“法律十進”。高標準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深入開展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組織川姜地區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利劍行動”,食品、藥品、特種設備等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全區安全形勢平穩向好。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經濟下行壓力與結構轉型陣痛疊加,實體經濟依然面臨較多困難,經濟穩定增長支撐還不夠強;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制約仍有待突破,創新能力亟需增強,新動能還未成為“強引擎”;民生領域薄弱環節仍然明顯,等等。對此,我們將堅定發展信心,樹立底線思維,采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下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與工作措施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起始之年,做好今年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重大。站在闊步邁向現代化的新起點上,我區既面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交匯疊加的難得機遇,也面臨外部風險挑戰增多、改革發展進入深水區的嚴峻考驗。下半年,我們將緊扣 “強富美高”總目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三個全方位” 工作思路,深化“1+4”工作體系,著力建設長三角一體化滬蘇通核心三角強支點城市硬核區,確保“十四五”開好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起好步,努力在“兩爭一前列”實踐中扛起通州擔當。重點做好六個方面工作:

      (一)以經濟高質增長為目標,加速產業現代化進程。推動先進制造業攀升。建成高質量發展大數據平臺,盤活低效工業用地5000畝。“一主一新一智”產值占比35%以上。全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超百家,建成百億級企業1家。規上工業應稅銷售超1000億元。新增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新增省市級智能車間8個、“首臺套”7個。新增國家兩化融合貫標企業5家以上,省星級“上云”企業25家。加大5G應用推廣,新改建5G基站841個。推動現代服務業提質。全年新增規上服務業企業50家。實現服務業應稅銷售650億元,增長25%。爭創市級以上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工業設計中心各3家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以上。推動全域旅游,力爭洲際夢幻島年底開園,維景國際創成國家四星級旅游飯店,途居房車露營地創成國家3A景區,實現旅游收入76億元。推動特色農業壯大。新建高標準農田2.6萬畝、提標0.5萬畝。新增示范家庭農場15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2家。綠優農產品占比62%,新增“兩品一標”6個。建成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長江禁漁工作繼續保持全省第一方陣。推動現代建筑業增值。積極推行數字建造,加快發展裝配式建造。施工總產值超2000億元。爭創“魯班獎”2項。

      (二)以項目攻堅突破為重點,力促載體高質量建設。高位推動招商引資。聚焦“一主一新一智”產業,精心組織重點招商活動。集中資源、集中精力攻堅一批“航母”型重特大項目、“旗艦”型行業龍頭項目和“潛艇”型科創類項目。全年新注冊重大項目25個以上,力爭百億級項目有新突破。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全年實施億元以上產業項目54個,其中重大項目14個。強化協調服務和過程控制,實行掛圖作戰、領導掛鉤、專班推進等機制,推動恒力三期快建設、快投產,力促川崎機器人、深南三期等項目竣工轉化。著力提升平臺能級。南通高新區打好“科技創新”攻堅戰,確保全國、全省排名穩中有進,力爭年內通過國家火炬南通高新區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基地認定。川姜鎮深化與南通國際家紡產業園協同發展,完成市場采購貿易成交額6000萬美元。石港科技產業園用好標龍藍色智谷等載體,對標省級園區標準推進產業集聚。平潮鎮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全力推動高鐵新城14平方公里核心板塊建設。

      (三)以動能要素集聚為核心,推動創新縱深式發展。壯大創新主體。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35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2.5%以上。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44件。全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0家、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100個。爭創市級以上質量獎1家,力爭國家級質量獎(提名獎)有突破。實施“一企一標”商標品牌發展戰略,1000家企業注冊商標實現零的突破。提升載體能級。推進汽車輕量化、儲能、IC設計等平臺建設。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新增省、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家。強化要素支持。落實人才新政,精準實施“510英才計劃”“通籍人才歸雁計劃”,新增創新創業人才80名。培育新時代“通州工匠”,全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500名。提高科技金融政策扶持力度。推動企業上市,新增IPO報會企業3家。

      (四)以改革持續深化為動力,提高經濟雙循環水平。聚力推進重點改革。鞏固“不見面審批(服務)”成果,提升“一網通辦”應用水平。優化政務服務事項審批流程。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有序實施“拿地即開工”“施工許可一證辦理”和“豁免審圖”。擴大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抵押擔保貸款試點,推進“政經分離”改革試點和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加快拓展開放領域。融入雙循環格局,培育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推動跨境電商業務,完成跨境電商出口額1億元。抓牢“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戰略機遇,深入對接上海、蘇南地區,做好產業承接、資源利用、平臺共享,全年新增億元以上滬通合作產業項目10個。全面加強東西部協作,助力鎮巴縣振興發展。切實打造更優環境。高標準落實減稅降費。擴大企業政策受惠面,“江海貸”“技改貸”“應急轉貸”全年放貸超8億元。落實新型監管機制,加快信用體系建設。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弘揚“堅苦自立、創新致遠”通州企業家精神,開展暖企惠企特色活動,營商便利度進入全市第一方陣。

      (五)以城鄉融合發展為抓手,打造新型城鎮化樣板。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全年新開工高品質商品住房20000套、安置房22125套,籌集各類人才公寓130套。完成新金西路等市政路網建設和銀河路北側小游園、金富路綠化等工程。開展主要街道路網破損、公共照明、園林綠化等整治。深化城區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精準攻堅“333”行動,確保主次干道污水管網全覆蓋。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新建城區固廢中轉站1座。推進揚塵、餐飲油煙、渣土管控等專項治理,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優化交通樞紐建設。推進226省道通州段、江海大道東延快速化、G40高速擴建等工程,力爭金沙灣大橋年底通車。圍繞南通新機場選址,加強交通路網、設施等方面銜接,形成相互暢通、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體系。推進鄉村振興實施。培育鄉村振興示范村10個、先進村13個。力促3個強村加油站開工建設。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成行政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27個,新(改)建污水管網20公里,農村公路提檔升級15公里。健全村莊環境長效管護機制,建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2個、美麗宜居鄉村50個。提升綠色發展內涵。鞏固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成果,空氣優良天數比例85%,市考以上斷面水質優Ⅲ及以上比例86.7%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90%以上。強化危險廢物日常監管。持續推進化工行業專項整治,實現“散亂污”企業動態清零。新增“綠色工廠”2家。完成沿江生態景觀帶建設年度任務。

      (六)以社會保障改善為根本,提升人民幸福感指數。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辦好民生實事,促進富民增收。全年新增城鎮就業9000人。加快建立以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為基礎,商業保險、慈善救助、互助醫療為補充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推行退役軍人“一站式”服務,實現軍轉干部、士兵安置率100%,實現退役軍人充分就業。守牢脫貧攻堅成果,推進兜底救助行動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新建中小學校4所。中小學校智慧校園建成率達80%。推動“一校一品”體育特色學校建設。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全年新招聘教師241名。促進民生體育事業健康發展。全年新招聘醫學人才78名。推動金沙灣醫學綜合體建設。實現省級衛生鎮全覆蓋。全力推進新冠病毒疫苗接種,18歲以上常住人口新冠病毒疫苗接種覆蓋率達80%以上。推進“一老一少”健康管理,全面完成老年友善型醫療機構建設任務。建設區智慧文旅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持續辦好“古沙讀書節”“江海民俗文化節”等文化品牌活動。打造現代化治理格局。嚴格落實國家安全、意識形態、綜治平安責任制,推進“網格+”融合機制,提高現代化治理水平。推動“八五”普法規劃實施,推進“一鎮一品”法治品牌創建。完善“雙向融合、六方聯動、多元共治”調解機制。推進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建設,織密智能感知網絡。鞏固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成果,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高標準實施“三年大灶”,深入開展重點行業領域和重點區域專項治理,提高食品、藥品、工業產品質量和特種設備專業化安全監管能力和水平,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